今头条!铁腕女政治家吕后,怎么会被十五岁小孩子几句话,说得潸然泪下?
话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中国纪年汉惠帝七年秋八月戊寅,大汉的第二位皇帝,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吕后的第一个和唯一一个儿子,刘盈病逝。
刘盈的皇后叫张嫣。张嫣是刘盈的外甥女,刘盈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当然,一般认为,张嫣不是鲁元公主亲生,而是驸马侍妾所生。但是在那个时代,不管怎么说,张嫣要算到鲁元公主名下的,所以他是刘盈当之无愧的外甥女。
刘盈也认为她就是自己的外甥女。娶外甥女为妻,这是违背人伦的恶行。刘盈虽然抗不过强势的母亲,但终身未与皇后同居,所以张皇后也没有儿女。
【资料图】
吕后强迫儿子娶了外孙女,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避免下一代“外戚”夺权。见他们没有生孩子,很着急,就抢了宫女所生的孩子刘恭,塞给张皇后说是她生的,把这个孩子立为太子。
刘盈死时,刘恭才虚岁五岁,屁事不懂。而刘邦还有好几个儿子活着,被分封在各地做王。同时,外有匈奴,屡屡犯边。大汉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虽然刘盈在世的时候,政务都在吕后手中决策,但刘盈到底是帝国的名正言顺的统治者。刘盈一死,政局就可能发生动荡,而吕后的安全也难以保证。
于是奇妙的一幕出现了:吕后临丧,像民间俗语说的“干打雷,不下雨”一样,“太后哭,泣不下”——心里又是着急又是担心又是害怕,她已经顾不上丧子之痛了。
但是,吕后心中栗栗不安,别人就兴高采烈吗?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利,往往会搞一次大清洗,杀掉一批异己分子。
这样的大清洗势必造成内部实力的无端消耗,并且可能波及无辜之人。也就是说朝堂上的大臣们,即使对吕后忠心耿耿,也可能因为一句话没说对、一件事儿没办好,引起吕后的怀疑,从而被进入被清洗的行列。
这个时候,一个十五岁的少年闪亮登场了。他的名字叫张辟彊,也有的史料中写作张辟强。这少年是留侯张良的儿子,担任着侍中的官职。
张辟彊看到“太后泣,泪不下”, 就找到丞相,跟他悄悄跟他说:“你知道太后为什么哭不出眼泪吗?她是在害怕你们呀!先帝没有成年的儿子,太后没有强有力的凭恃,你们这些大臣在他眼里都是威胁。要想让太后安心,你最好是建议太后重用她娘家的人。只有吕家人掌握了兵权,拱卫着宫廷,太后才能心安。太后心安,你们也就安全了。”
丞相一听,深觉有理,马上向吕后提出建议。吕后听了丞相的建议,心里怎么想,我们不知道,但是史书记载下了“太后说,其哭乃哀”的细节,说明最后确实心安了。也就是说,十五岁少年张辟缰的一番话,说得吕后潸然泪下——虽然是绕了个弯子。
客观来说,经过了暴秦的统治和秦末的连年战乱,人心思安,稳定才能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时候如果朝廷中出现权力斗争,不管谁胜谁负,都会消耗大汉的实力,对国家不利。
张辟彊的建议,表面看起来是逢迎吕后、屈服于强权、放弃大臣们的合理权益,但从深层来看,是在维护朝廷和国家的稳定,与国与民有利。
张辟彊,这个年仅15岁的毛孩子,继承了父亲张良的政治智慧,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