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动态 > 正文

食管鳞癌侵犯MM或SM层内镜切除术后的治愈性管理决策

2023-07-31 08:57:52 中关村泛亚内镜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内镜切除术(endoscopic resection,ER)的治愈性切除标准是根据切除标本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以及是否存在其他消化道肿瘤进行判断。据报道,在手术切除的食管癌中,浸润至黏膜肌层(pMM-ESCC)和黏膜下层上1/3(pSM1-ESCC),其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21.1%和8.3%~53.1%。在pMM-ESCC和pSM1-ESCC患者中,有脉管浸润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无脉管浸润的患者。根据日本食道学会2017年《食管癌诊断和治疗指南》,由于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建议对伴有淋巴脉管浸润 (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的pMM-ESCC患者进行放化疗或追加手术治疗。然而,放化疗或手术的选择应基于患者全身状况及其意愿。日本消化内镜学会指南指出,由于缺乏循证医学数据,无法对ER后诊断pMM-ESCC、且不伴有LVI的患者是否追加手术或放化疗给出建议。到目前为止,尚无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表明ER后pMM-ESCC和pSM1-ESCC患者追加治疗的有效性,其临床管理策略也尚未标准化。因此,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者牵头一项多中心研究,以探讨pMM-ESCC和pSM1-ESCC患者ER后淋巴转移和远处复发的预测因素,以及ER后立即进行追加治疗的必要性。

该研究纳入1992年8月至2016年4月在日本9家医院行ER后诊断为pT1a-MM/pT1b-SM1期ESCC的992例患者,其中pMM期749例,pSM1期243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ER后局部淋巴结和远处复发的预测因素;2.基于浸润深度、LVI的生存数据; 3.ER后追加治疗患者的生存数据。

研究中位随访58.6个月,pMM和pSM1患者LVI分别为159例和96例,在ER后立即进行追加手术或放化疗患者分别为71例与177例。多变量分析显示,pSM1(HR=1.88,95%CI=1.15-3.07,P=0.012)和LVI(HR=6.92,95%CI 4.09~11.07,P<0.0001) 是ER后局部淋巴结和远处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表1)。进一步分析显示,伴有LVI的pMM及伴或不伴LVI的pSM1患者中,接受追加治疗者5年OS、RFS和CS显著优于未接受追加治疗者85.4% vs 61.5%(P<0.0001),80.5% vs 53.3%(P<0.0001),98.5% vs 93.1%(P=0.004)。由于接受追加治疗的患者可能存在一些选择偏倚,该研究使用倾向评分计算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治疗方法、肿瘤直径、大体类型和肿瘤位置)后的HR。然而,结果与性别-年龄校正HR基本保持不变。对于追加治疗方式,pMM-ESCC伴LVI或pSM1-ESCC患者行放化疗与手术治疗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图1)。

表 1 内镜切除术后区域淋巴结及远处复发的危险因素 图 1 浸润至黏膜肌层伴淋巴血管侵犯或浅黏膜下层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累计生存率(放化疗 vs 手术)

综上,该研究发现pSM1和LVI是ESCC患者ER术后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ER后立即追加放化疗或手术可有效改善pSM1和伴有LVI的pMM患者的生存率。而对不伴有LVI的pMM患者,可根据患者的选择不进行追加治疗。但仍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研究,以阐明该人群适当的追加治疗方式。

【据《Am J Gastroenterol》 2023年1月报道】题:食管鳞癌侵犯黏膜肌层或浅黏膜下层内镜切除术后的治疗-日本多中心真实世界调查(日本京都大学 作者Katada C等) ——医学参考报·消化内镜学专刊2023年 蒋惠珊(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报道 来源:GI星域

扫码关注我们

中关村泛亚内镜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